【元末明初】蓝仁的二十首诗作,值得品读
蓝仁(1315-?),字静之,福建崇安(今福建省武夷山市)人。元末明初诗人。
蓝仁(1315-?),字静之,福建崇安(今福建省武夷山市)人。元末明初诗人。
先秦典籍《礼记·曲礼上》记载“大夫七十而致仕”,唐代韩愈在《复志赋序》中有“退休于居”的说法,也是“退休”一词的来源。宋太宗时规定“朝廷之制,七十致仕”,宋朝官员七十岁可告老还乡,每月能领到之前一半月薪的退休金。
朱德润(1294—1365),字泽民,号睢阳山人,又号旹杰。归德府睢阳(今河南商丘睢阳区)人,徙吴中。元代著名画家、诗人。
近日,“山水多奇踪·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”在安徽省美术馆展出,该展以书法艺术为桥梁,将李白在安徽的诗作通过笔墨语言呈现,旨在促进诗学与书学在当代的深刻交融。展览依照“一景一诗一书一画”的结构展开,汇聚百余位中国书坛大家及10位日韩书法名家,他们以篆隶楷行草五体
1962年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,胡世宗从一场热泪未干的梦中醒来。枕边的泪痕与日记本上潦草的诗句,静静记录着他与诗坛前辈臧克家的“相逢”。
彭炳,字元亮,元建宁崇安人。留心经学,诗效陶、柳,喜与海内豪杰交往。驸马乌谷逊事以师礼。顺帝至正中征为端木说书,不就。有《元亮集》。
北宋文坛中,张舜民像似一颗温润坚韧的星辰。他不求辞藻的绮丽堆砌,不逐豪放的激昂呐喊,只以“清水出芙蓉”般的笔触,将半生仕途的起伏、遍历山河的见闻,凝练成兼具“烟火气”与“家国魂”的诗句。不同于柳永的柔情缱绻、苏轼的豁达豪迈,张舜民的诗更像一坛酒,初读觉的平淡,
孟浩然(689—740),字浩然,号孟山人,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之一。他生于襄阳书香世家,早年隐居鹿门山,寄情山水间;中年曾漫游吴越、长安,渴望入仕却始终未得官职,留下 “不才明主弃” 的怅惘;晚年归乡,以诗酒为伴,最终病逝于故园。他的诗不事雕琢,却将田
汪珍,字聘之,元宁国太平人。博学工诗,隐居黄山下,时称南山先生。有《南山先生集》。
我从1952年在上海《文化学习》发表散文《人桥》开始了我的文化苦旅。【1】我不是一个多产作家(我对“多产”近乎冷漠)。即便在写作的青春期灵感昂奋丰盈,我甚至也不是一个写作的快手。后来随着阅历、感受力的加深,我偏执于艺术的深度表达与完善,我如同一个患有洁癖的人,
陈镒,字伯铢, 元处州丽水人。工诗。尝官松阳教授。后筑室午溪上,榜曰菉猗,因以午溪为集名。
乐游原,长安城南的一处高地,唐朝时为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,登上乐游原,可望长安城。为此,乐游原成了唐朝时长安附近有名的网红打卡点。
卢襄,原名天骥,字骏元。徽宗朝避讳改名襄,字赞元,衢州(今属浙江)人。北宋官员。
程俱(1078一1144),字致道,衢州开化(今属浙江)人。北宋官员、诗人。
在元代,山东走出一位农学家——王祯,字伯善,为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(今泰安),元世祖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,元成宗元贞元年(1295年)任旌德(今安徽旌德)县尹,大德四年(1300年)转任永丰(今江西广丰)县尹,在此期间完成了《王祯农书》。
在唐诗这座璀璨的殿堂里,“初唐四杰” 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。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四人,以笔为剑,打破了六朝绮靡浮艳的文风,将诗歌从宫廷的象牙塔引向广阔的天地山河与人生百态,为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埋下了最动人的伏笔。今天,我们精选四人各 3 首经典之作,一同品
邢居实(1068一1087),字惇夫,郑州阳武(今河南原阳)人。邢恕子。与苏轼、黄庭坚、张耒、秦观、晁补之等人为忘年交。哲宗元祐二年卒,年仅二十岁。有《呻吟集》。
张仲素为唐代知名诗人,诗风清婉凝练,尤擅以细腻笔触描绘情感。他的作品题材涵盖闺情、边塞等,其中描写闺中思绪的诗篇,更是以质朴语言藏深厚情意,成为唐诗中极具感染力的篇章。下面,我们通过三首经典诗作,探寻张仲素笔下的细腻情思。
唐代诗人张志和,字子同,自号“烟波钓徒”。他曾踏足仕途,历经宦海风波后,毅然卸下尘俗枷锁,归隐江湖,以山水为邻,与渔樵为伴。其诗作不尚藻饰,专写自然之趣与归隐之心,笔墨间满是空灵淡远的意境,既藏着盛唐山水诗的清逸气韵,更凝结着他对人生的通透感悟。以下三首传世之